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角落的女孩

實習諮商心理師 王俞鈞 小紅(化名)是一位聰慧的中年級女孩,在班級中,小紅的人際關係並不好,總是悶悶不樂的低著頭,獨來獨往,沒有要好的朋友,下課時間也是在教室看書,鮮少和同學互動。小紅的成績表現向來優秀,但在某次小考後,老師發現她更改考卷答案,又堅持是老師改錯考卷,不願認錯,讓老師既生氣又擔心。在家裡,父母發現小紅出現偷竊物品的行為,讓家人十分訝異與傷心。老師和父母非常關心她,希望能藉由輔導,幫助大人更加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 幾次談話之後,我發現小紅上小學時,父母因故離婚,和爸爸從南部搬到北部上小學後,爸爸再娶,小紅有了新媽媽和新妹妹。平常,小紅的父母皆忙碌於工作,她常常孤單一人,要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又要幫媽媽照顧妹妹。媽媽有時非常嚴格,對她命令、斥責,小紅常因此感到孤單。在談到家庭時,也會說著說著就掉下眼淚,原來她覺得爸爸變成了別人的爸爸,妹妹才是父母疼愛的孩子,在這個”新”的家,好像沒有自己容身的位置,大家關心的焦點都放在妹妹身上,自己變得不重要。 當孩子在物質方面並不缺乏,卻仍出現偷竊行為時,我們必須了解其原因是否為心理因素所導致。偷竊的行為,有可能是孩子希望被注意的一種方式。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不被重視,所以就用偏差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種情形通常是發生在父母忙於工作、或只注意家中特定子女的家庭。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孩子偷竊行為背後是渴望被注意,那只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偷竊行為自然就會消失。 在了解小紅的狀況後,我和她的父母、導師共同合作,請父母了解孩子的偷竊行為並非惡意。面對家庭環境不斷改變,小紅必須適應新的學校、新的家人和新的教養方式,請父母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聊聊孩子的心情。在班上,也請導師協助,不要讓同學用”小偷”的標籤來看待她,多鼓勵小紅的正向行為,肯定她的優點,增強自信心。我也和小紅討論偷竊的行為,釐清原因,溫和的傾聽事件發生過程,鼓勵她面對事件的責任與勇氣。事件結束後,看到她臉上多了些許微笑,朋友也變得多了,著實為她開心。孩子的行為問題,需要大人的耐性理解,尊重孩子此時此刻的樣貌,包容、陪伴,相信只要有愛,便能化解成長過程中的重重難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