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呢喃親職好文章

教養是一面鏡子
吳正雄校長
    同事最近又喜獲麟兒,前往府上祝福,在閒聊中大兒子就在客廳玩耍,此時出現一個令人莞爾的畫面,原來大兒子走路的姿態,與同事幾乎一模一樣,簡直是縮小版的同事。孩子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學習到大人的言行舉止,我們講話的語氣、走路的姿態、做事的習慣,都成為孩子仿效的內容。大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複製到他的腦袋裡,慢慢就形成孩子的思想和語言,長大以後就成了他的行為和習慣,所以唯有以身作則才能樹立風範,才是教養的良方秘寶。
教養書中不可說的秘密
    有些用心的家長購買了許多教養的書籍,心中卻不斷的嘀咕:「我已經照著書上這樣做了,為什麼孩子都沒有改變?」。教育不是買很多教養書就能養出好孩子,其實很多教養書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改變大人的觀念和行為,大人觀念對了、方法對了,孩子自然就跟著改變。
    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在指導孩子時,不自覺出現「我數到三」這一句話,好像只要數到三,一切就能如心所願,就如芝麻開門的密語一般好用;但往往事與願違,可能數到一百個三也無濟於事。要培養孩子養成一項好的行為,這改變需要時間與毅力,必經失敗與挫折,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可能要重複20次以上,可能要歷經好幾次的失敗,大人們要有耐心與愛心陪伴孩子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觀念要更新,我們的行為要跟著一起轉變。
終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我們始終相信,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是為他們終身學習能力打樁立基,透過閱讀,我們能持續看到改變,閱讀習慣的建立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幫助是一輩子受用的!
    現實情況常常是這樣,家長呵護疼惜孩子,捨不得孩子辛苦,常說「快去念書,家事媽媽做就好」,或是「還不趕快去寫功課」,然後家長就在客廳看電視,這是雙重標準的樣態。想要孩子養成每日閱讀好習慣,一定要家長與小孩一起共同閱讀,孩子看到家長放下手中的工作陪著一起讀書,會有夥伴的感覺,會覺得父母是認真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養成,閱讀將成為家庭的習慣,每天到了固定時間孩子就會拿起書本閱讀,這閱讀的習慣,將是父母賜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培育好品德的孩子
    孩子要養成好的習慣,需要有大人在旁,當好行為出現時,獎勵他;壞行為出現時,糾正他。管教孩子是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只要建立好規矩,以後不用操心。好習慣的養成首重親子共同合作。譬如早上送孩子上學時,一定要遵守導護志工的指揮,家長以身示範向志工感謝,只要持之以恆,日後孩子就是一個有禮貌且守法的好國民。好習慣的養成另一個秘技,就是「不愧於屋漏」,愈是沒人看到的地方,堅持愈要做到最好。譬如當使用完大賣場的推車,是要隨手放在停車場,還是要推回規定的地方;手上的垃圾是要帶回家丟,還是沒人看到隨手放置在一處即可?這些雖然都是小細節,但是都是影響孩子行為的大關鍵,唯有大人們堅持做正確的事,孩子的正向行為才能貫徹,方能培養出守法、好品德等終生受用的人格特質。


教養孩子我們常常苦口婆心諄諄教誨,時刻提醒叮嚀,這些都是對的也是應該的。為避免孩子感到壓力甚至厭煩,把行為背後的原因說清楚,給他正確的觀念,是教養孩子成功的關鍵之一,要讓孩子了解為什麼。另外一個教養成功因素就是以身作則,善用身體力行,讓教養品質可以細緻的、有效的、快速的、無形的傳承到孩子身上,而且孩子還能很快地落實在他的生活中,如同鏡子般如實呈現,是教養孩子最佳幫手。
淺談親師溝通經驗
張志豪學校心理師
    一般來說,孩子是否能夠健全的成長,除了先天特質、基因等因素影響外,還記得小時候讀過著名的孟母三遷故事嗎?因此「環境因素」也是相當重要,而這所謂的環境,其實不外乎都是在說與「人」的關係。
    孩子一天24小時中,最多的時間不是在家,就是在學校環境中成長,爸媽通常也可以發現到,孩子的口頭禪會逐漸從「我爸媽(自小陪伴的人)說。」轉變到「老師說。」,孩子所「聽話」的對象中,從爸媽轉移到老師,到了青春期後,孩子甚至會開始變成「我朋友說。」,因此我們說環境重要,其實也是指孩子在這段期間中遇到的「人」很重要。
    我們當然可以想見,爸媽希望孩子開始進入漫漫長路的求學生涯中,如果能夠遇到適合的老師、適合的同學,一定也能夠安心許多。
    換成老師的角色,,也同樣會希望帶班過程中能夠遇到可循循善誘的學生,以及支持與認同自己帶領班級方式的家長。從一開學的認識孩子、製作AB表、觀察孩子的人際關係、上課狀況,甚至必要時利用網路、聯絡簿、電話等方式與家長溝通,這熱忱及用心都是希望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在這麼多次的家長或親師座談中,家長和教師除了關心孩子的發展與心理議題外,很多被提問(或私下)的就是「親師間的溝通」,無論是教師對於家長,或是家長對於教師,顯見孩子各項成長議題,已經不是我們單向處理孩子就可以,周遭大人的彼此溝通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大家一定會同意,如果家長(或老師)能夠與自己有一致的態度,孩子的教養議題也一定能夠事半功倍。
    在這裡,我演講中常用一個例子:小明回到家後跟媽媽說今天同組的小美因為上課講話,所以害他們整組一起被罰,下課還不能出去玩,小明覺得這明明是小美的錯,為什麼他也要受罰。大部分的家長可能會採用的方式就是詢問老師詳細的狀況,但是怎麼開口呢?而教師接到這樣的訊息或電話,又該如何面對呢?以下大家可以參考一些簡單的步驟:
一、思考你對於這個老師(家長)的印象:搜集客觀資料可以幫助你在溝通時,使用何種方式與語言。
l   過去有互動的經驗:那次經驗如何?覺得老師(家長)能否理解你的想法?
l   過去沒有互動經驗:那你從其他部分觀察,有沒有大概得知彼此的背景資料(例如家長的工作,和參與孩子學習的程度等)(例如老師開學初如何向您介紹自己,是否曾用何種方式讓您得知對於經營班級的理念等),也許你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對於老師(家長)的印象,但在這裡我不太建議詢問,因為這反而容易從非客觀的角度認識對方,容易形成既定印象,如果變成不好的印象,那會影響之後的溝通。
二、同理心溝通法:
l   試著理解對方的立場:由於一開始彼此都是帶著準備要討論與溝通的事情才會聯絡,因此如果直接討論議題也容易讓彼此的情緒都處於高漲,通常我會建議老師(家長)開頭先把重點放在對方可能的心情或是站在對方的角度關心對方,
l   家長版:老師,我想您要照顧班上這麼多孩子,已經很辛苦了,謝謝您還願意花時間幫我解答一些困惑。
l   教師版:X爸爸(媽媽)您好,謝謝您願意抽空過來,我觀察到XX在班上有些不錯的表現(具體說明),同時也觀察到一些讓我有些困惑的狀況,因此想要請教您。
l   這麼說的理由,其實你是在告訴對方兩件事情,第一是「我」訊息,「從我想要請你幫忙」的態度出發,可以增加彼此的討論氣氛,因為你不是在質疑對方,而是「邀請」對方。第二是您不僅僅是關心孩子的狀況,您也在「讚美」對方的用心,這會讓對方一開始就感覺到被關心的溫暖,將原本可能是「對立」的立場,軟化變成可相互討論的立場。
三、陳述客觀事實:
l   將你所知道的事情,不添加任何個人觀點的陳述:這件事情是為了讓彼此瞭解的事情多一點更充足的說明,如果一開始就加入個人觀點,容易導致話語中夾雜自己的情緒而不知,以下大家可以比較看看,兩種不同的語氣給你的感覺。
l   家長版:
n   老師,我家小明說明明今天他就沒做錯事情,為什麼要被處罰?(X)
n   老師,我家小明說今天他想下課但沒辦法,他有提到小美的事情,我想要比較客觀的聽聽老師分享那時候的情況是如何?(O)
l   教師版:
n   X爸爸(媽媽),今天小明一直跟小美說話,怎麼都講不聽,我沒見過這麼吵的小孩,你平常難道都沒有跟他提醒上課要安靜一點嗎?(X)
n   X爸爸(媽媽),今天小明在班上好像比較躁動一點,不斷跟小美說話,造成老師上課的困擾,因此我按照說好的班規讓他們下課待在班上,他後來也很棒的能夠提醒自己遵守秩序了,但不知道最近小明是否有什麼樣的事情可能影響他的情緒?(O)
四、提出協助或建議:
l   這一部分是您可以具體提出希望對方協助的部分,當然有時候在澄清誤會時候不見得會有這步驟,因此爸媽和老師們還是可以按照這次需要溝通的目的而取捨。以下列出在這步驟中可能需要多加注意的部分。
l   「方法要具體」:提出的建議如果太過模糊,其實更容易讓彼此誤會,或是無法實施,容易讓這次溝通效益也大打折扣。
l   「目標要可行」:要考慮到彼此的生活狀況和實際能力。
n   例如:家長工作時間很長,就很難期待家長要整個晚上都陪著孩子。而您可以:邀請家長每天至少撥出10~20分鐘與孩子聊聊天。
n   例如:老師在班上有許多學生都要照顧,也很難期待每節下課都注意到您的孩子是否有和小朋友一起玩。而您可以:請老師幫忙安排人際關係上主動或友善的小朋友坐在孩子附近。
l   「回饋要定期」:建議與策略主要不是看是否有效,而是使用這些策略都是為了更加了解可以「如何」協助孩子成長,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能夠幫我們找到和孩子更加靠近的方式,因此定期約定一段時間再次彼此回饋和分享是很重要的事情。
五、聽取對方意見:
l   這最後一步,是彼此澄清或是表達意見的時間,這時候無論老師(家長)怎麼說,請您一定要聽完對方的陳述,之後再重複使用上述的同理心溝通法。
l   但若是老師(家長)太過激動而不斷出現較為冗長的敘述,這時候就可以適度地打斷對方,目的是讓對方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在提醒對方回到今天主要討論的主題,避免過於失焦。
l   若老師(家長)可能讓你覺得受到威脅或可能有真實受傷的可能,此時可以請學校行政的協助,另外您可保護自己安全的考量下立即離開現場,並且請求協助。
    以上的溝通方式是適用於大部分的家長和老師,但有時候可能自己真的忍不住太過激動,或是可能嘗試過很多次溝通都無效,那麼我會鼓勵您就直接請求協助,像可以請學校行政共同幫忙,適當的讓第三人加入,也許反而更能夠看見彼此溝通上的盲點。
    最後,在與家長和老師不斷的溝通經驗中,我始終都會相信家長和老師都是站在希望能夠幫助孩子的立場,但我們不免要承認有時候在溝通上時常遇到困難,因此在同理心的溝通上,其實就是讓我們有機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找到雙贏的局面,彼此是「互助」而非是「互推」或「互拉」。

以親師合作營造特教生的教養優勢
             特教老師 蘇育婷
    許多人眼中,特教生的教養似乎是一門艱深的學問,有些老師或是家長會反應學生「講也講不聽」。事實上就我特教老師的經驗,對特教生的教養態度,與一般生相去不大,大方向是相同的,只有在對不同障礙類別或不同個性的孩子會有一些個別化的處理,那就是屬於細節的部分了。大方向上簡而言之,可用兩個字概括-----原則。
     常常有父母反應孩子不聽話,或是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回家完全變了一個人,通常有這種困擾的家長,大多是沒有堅持住自己的「原則」。我舉幾個例讓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爸爸和小花約好若他小考考九十分,這個假日就帶他去遊樂園玩,結果爸爸臨時要加班,無法帶她去,事後也不了了之。」這種情況,會讓孩子學到與爸爸的約定並無太大的效力,時間一久,孩子自然不會重視與父母間的約定,若這孩子正好是特殊生,又正好是自閉症的孩子,那就很可能會鬧到不可開交,通常遇到這種不可抗的因素,父母一定要和孩子約好哪一天一定會執行此約定,將來再做這種約定時,也要加個但書,「如果爸爸臨時要加班,我們就改成哪一天」,讓孩子知道父母是言而有信的。另一個例子是「媽媽和寫作業總是寫很久的阿寶約定好,若今天可以在一小時內完成作業,晚上就讓他玩半小時的電腦,結果在媽媽不斷催促下,阿寶花了一小時又十五分鐘完成作業,阿寶又一直盧媽媽讓他玩電腦,最後媽媽認為阿寶至少完成作業,所以還是讓他玩電腦」。這個例子中,媽媽並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原則,讓孩子越過了底線,他從這件事情學到跟媽媽間的約定不需太努力達成,就算沒達成,我還是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老師對於特教生的管教,除了堅持外可能還需要多一些彈性,聽起來很矛盾,事實上這中間是有很明確的界線。例如當班規明訂出現什麼行為問題時學生必須接受什麼樣的處罰,老師就要徹底執行,通常老師們大多可以做到,比較常聽到無法做到的例子是學生被處罰下課留下來不能下課,學生卻溜走,若遇到這樣的狀況當學生回來時仍要接受處罰或是處罰加重,如果老師真的無法預防這樣的事發生,就會建議不要使用這項處罰,否則會讓學生認為「我只要溜走就可躲避處罰」。至於對特教生的彈性,指的是「處罰方式」的部分,例如亞斯伯格症的學生通常精細動作較差,書寫功能也不好,導致書寫意願低,若老師以「罰寫」作為處罰,通常學生會很排斥,建議改用運動(如:開合跳)的方式來處罰。界定是否給予學生這項彈性的標準在於:這項處罰因受限於學生的能力導致無法完成,而不是意願。像亞斯伯格症的學生在書寫能力上的確有一些限制,因此可給予此項彈性。
    當家長及老師都可以堅持住自己的原則時,孩子的教養就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則落在親師合作上面,家長和老師合作的重點在於暢通的溝通管道及把握共的教養原則。我有一個學生不愛寫作業,每天晚上媽媽都要歷經一番奮戰,才能讓孩子寫完作業,由於孩子要寫完原班作業確實很吃力,因此後來也幫他進行作業減量及簡化,並且和媽媽說好當孩子回家不願寫作業並大哭大鬧時,只要提醒他到學校老師會要他用下課時間寫且會被扣分,而我也徹底執行此原則,幾次之後回家寫作業對孩子來說已經不那麼困難。這是老師和家長有良好溝通管道的例子,雖然一開始頻繁的聯絡會花一些時間,但之後孩子的進步會讓老師及家長都輕鬆很多。同一件事老師和家長商量好一致的作法,兩人堅持同一個原則,會讓孩子知道這一件事家長和老師都會盯著他完成,沒有漏洞可以鑽,加上孩子達到目標時適時給予獎勵,孩子也會很有成就感。   
    不論是家長或老師,只要把握住自己管教孩子或學生的原則,家長和老師間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相信最終能達到三贏的局面。

                                         星夜呢喃
家長會長林育瑩
橘透般的夕陽醉了,醉的不知去向,
褚霞似火,燃烈的膠抹在天邊流垂,惆悵的不肯別離。
靛藍的天幕,淺淺的、淡淡的、漸層似的堆砌,
猶如交響樂的間奏,連結那日夜轉折曲目,鋪陳著擁有明日的未來。
漆黑的深洞,好似偌大的黑網撲天蓋地的漫闊
以莊嚴的陣勢展開,追憶那不盡的夜
但殘月無語,也只能披著繁星重裝上陣
在那無影的幕空,點上無數芒星,
不一會便已熟稔的就定位點上,依序出場,
就這樣滿天的星海迷濛在夜空,穿越著時空依然閃動。
自由的流風穿越草隙間,發出咻咻聲,
縈纏於樹稍的風漩,呼呼的帶有情緒的低吼,
交互著盤旋再盤旋,不願停止,
蛙鼓、蟲鳴也不時的伴奏呼應,
就這樣合音了起來,始於這長夜漫漫……
山谷中潺潺小溪,涓涓不息的長流,
絕美的天幕星綴交替,
攜帶著夜語的呢喃,四處美妙的回響著,
有夜如此~何需天上人間,
今夕是何夕………

揮灑夢想~強棒出擊!
愛心家長郭玟均
    依稀記得這學期開學的第二週,就讀四年級的兒子開心的拿著一張「五華國小軟式棒球招生通知單」回來,他興奮的手舞足蹈跟我講解著何時開始報名、要去哪裡徵選、還有他最好的朋友也要參加球隊。小毅請我一定要讓他報名,因為那是他〝最想〞參加的球隊。棒球是我國的國球,尤其每年3-9月職棒球季開打更是為之瘋狂。因為爸爸喜歡棒球,小毅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跟著看球賽、討論賽事,假日就期待爸爸有空能陪他打球。可想而知,當得知學校要成立軟式棒球隊時,喜愛棒球的孩子會有多開心。
    五華國小對於發展各項運動一直都是不遺餘力的支持,這學期能成立軟式棒球隊更是一大福音,另外。對家長而言,孩子放學後能在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運動,同時又有專業的教練教導是最放心不過的,畢竟現在的社會環境潛在太多危險因素,導致多數父母實在不敢讓孩子單獨去公園或球場運動。對孩子而言,球場是他們實現夢想的地方,即便練球前要先跑操場、蛙跳、來回跑…,他們都甘之如飴,因為這是孩子自己選擇的!
     除了學校提供安全的場地、一群熱情有活力的球員,球隊所有資源都是家長會長及其成員協助,另外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就是-陳信杰 教練。陳教練利用自己的時間與專長來教導五華棒球隊的孩子,從訓練他們的傳接球開始,進而透過分組練習,讓孩子對棒球規則有更多的認識,也能從運動中學習到和隊友間的互助合作,培養團隊精神。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的是支持的角色,支持他的興趣、尊重他的選擇,做一個賞識孩子的父母!

遇見金魚的舞步
汐止區保長國小總務主任陳中陵

    三年前,我從五華國小借調至汐止區保長國小擔任主任一職。這三年來,有一本書經常在我手邊翻閱展讀,她的名字叫《金魚的舞步》。這書有我在五華的回憶與激勵,是學生、家長和我,我們一起共創的美好故事。
    民國1018月,那年我接任三年七班導師,滿腔熱血,時常帶著學生四處溜搭兜風,要嘛穿過三信路橋,走往淡水河畔,到重陽橋下去看水筆仔和螃蟹;不然就是隔個兩三週,外出校外教學,搭公車,坐捷運,來個半日遊小旅行。我們參觀鄭明進阿公的繪本展覽,世界兒童畫展,還有臺北燈會;也去劍潭爬山,去松山機場看飛機起降,去社子花市買花;當然,更有假日全班來我家,齊聚在坪數狹小的四樓公寓客廳吃喝玩樂。這都是那一年的故事,學生樂得很,讓我的教學生涯充實非凡,當然家長的支持不在話下。
    課堂風景不惶多讓。我帶著學生一起練習仿寫童詩,創作童詩,替學生投稿過幾篇佳作,刊登在《國語日報》。葉柏亨的〈紙飛機〉,「我拿起一張白紙/摺成一架紙飛機/用力的射向天空/把我所有的壞心情/全部都帶走」,這是去看飛機起降後的作文課,柏亨靈機一動告訴我的,我拍手叫好,請他趕緊拿筆寫下來,至今都還記得當年的興奮畫面。徐敏浩也寫了一首〈金魚〉,「金魚游哇游,游到小河裡,跳出/水面,跳進/水裡,好一個柔軟的身手。」這是一首可愛的圖像詩,內容簡短且富有想像力。
    除了童詩,繪畫也是一件樂事。話說全班結束鄭明進阿公的繪本展覽行程
,我向學生提議,「我們一人一張畫,全班寄給鄭阿公,謝謝他創作這麼多有趣的圖畫書給小朋友閱讀,你們覺得怎麼樣?」就這樣,學生們卯足了勁,用剪貼畫方式完成作品,接著我帶領全班學生,走出校門去五常郵局,大信封內裝滿厚實的畫作,寄給住在士林的鄭阿公家。(你問我怎麼知道阿公家的住址?是因為我看過他的一本書,書裡頭有一張照片,照片裡有一封信,信上寫著阿公家的地址,我就這樣像歷史學家一樣,把阿公家的住址給「考證」了出來!)
    鄭阿公後來還回信給中陵老師和小朋友們,阿公說:「這真是我舉辦『繪本阿公、圖畫王國80展』的最最珍貴的禮物!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我們小朋友也是最幸福的人。九個月後,我們還去了鄭阿公家,找他簽名拍照,這真的是太瘋狂、太不可思議!
    童詩有了,繪畫也有了,我便利用下學期的家長日向家長們說明,我想為學生出版一本書,關於全班學生的詩畫作品專輯。那晚我在臺上分享,熱血又沸騰了起來,我想是因為我自己先被激勵了,才能去感染家長們。設立目標,往前邁進;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話既然都說出來,就只有拚下去。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沒有退路可走,絕對不能半途而廢,既然要出書,就一定要做到。至於書籍要做到甚麼程度,沒關係,一步一步來。所謂自助人助天助,當自己發出盼望的聲音,週遭的人必定能感同身受,協力完成。我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留下屬於自己的小學記憶,屬於自己和同學和老師的故事。周沛婕說得好貼切,「好高興自己的作品能出書,以後一定要傳給自己的小孩當作傳家之寶。」
    利用一個學期時間,師生在戶外尋找題材與發想靈感,在課堂賣力創作與修訂詩畫作品;夜晚在家,內人和我分頭校稿與編排,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送學生一份愛的禮物,同時也是送給老師和家長最最珍貴的禮物。民國102617日,五華國小三年七班兒童詩畫集正式出版,定名為《金魚的舞步》。收到書的那一刻,小朋友們欣喜不已,再三捧讀。
    親師生三贏,是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們,一生奮力的目標,方式各有不同,但那一顆赤忱熱情的心,永不改變。老師的教育使命,就是創造學生的成功經驗,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
。老師要做的,就是在旁邊搖旗吶喊:「你覺得該怎麼辦?」接著鼓勵學生「加油,試試看,做的好!」不只老師如此,家長也是。
    好快,三年七班的孩子,今年六月要從五華國小畢業了。三年前,我們說好要一起參加畢業典禮,三年後,老師將依約前來,一睹我一個個當年的孩子

。「孩子,老師來了!我會帶著《金魚的舞步》來看你們!」

翻轉輔導
台南市賢北國小專輔教師楊永吉
    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來,我不斷思考輔導是否可以有更新穎的方式,不再只是坐在諮商室裡面對面晤談,讓大家擺脫過往的既定印象。但是,新的輔導方式又不能偏離原本輔導的精隨,要能夠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所面對到的困難,洞悉自己目前出現的問題行為,覺察自己內心所想要的什麼,進而讓孩子有動力去改變自我,所以確實需要經過縝密思索,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
    俗話說的好「有願就有力」,正當我困惑要如何進行時,恰巧在一場研習中,讓我想到運用照相的方式來進行輔導。我思考許久,決定先運用在小團體輔導上。想藉由照相的方式,讓成員練習如果覺察自己週遭的環境,在按下快門的瞬間練習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團體的進行過程中,設計情境讓成員相互拍照,從互動的過程中,讓成員主動向他人提出請求,學習人際互動間的禮儀,進而類化到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原本抱持著忐忑的心情,擔心這樣的設計的方式是否能夠達到效果,會不會只是拍照而已,對於學生是否有所幫助,但是在實際進行後,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原本內向不主動發言的學生,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能夠主動引導團體進行;原本容易破壞團體秩序,不守團體規則的成員,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團體的規範。尤其是在拍照闖關的課程上,成員間相互有秩序的溝通,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意見,共同決定往哪個方向前進,如此的團結與凝聚力是他們發自內心產生的,而非我耳提面命來告訴他們,看到如此動人的一幕,心中充滿無比的喜悅。這樣的改變不只在團體上看到明顯的成果,也受到班級導師的肯定,成員回到班級的表現確實有所進步。如此繽紛的果實,確實是身為輔導工作者的精神糧食,給予我們最誠摯的回饋,讓我們有動力繼續創新。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詞彙翻轉教育,我想這就是翻轉輔導吧!

讓幸福從閱讀出發
輔導主任邱美惠
    每星期五早晨八點,五華校園總是寧靜得只聽到窗外的鳥鳴聲,輔導室夥伴們也會在這個時候拿一本書、配上一杯咖啡,坐在竹桌前細細品讀書中的滋味,即便只有短短十分鐘,卻讓人充滿幸福感覺,這就是閱讀的魔力。
    學校推動閱讀多年,不僅逐年募款添購圖書,更在去年啟用了活潑繽紛的「快樂高島屋」及「小小兵知識寶庫」兩大閱讀場館,加上原有的漫畫館、玩具圖書館等,五華校園中的「圖書館」的數量及多元性可說在新北市是數一數二的,除了硬體建設外,學校也利用每周二及周五晨光規劃出「共讀時間」,每年5月則有全校性的「移動的閱讀城堡」活動,讓孩子們除了自己閱讀外,也透過不同的表現方式與他人共享閱讀成果及樂趣,在活動進行期間,常常可以見到孩子們用許多創意來分享閱讀成果,低年級用小組朗讀、中年級和高年級則嘗試用戲劇演出或者音樂表演方式,看著孩子們在走廊上興奮討論、在班級中認真分享,走回教室時自信的表情及表演後的放鬆……,誰能說這不是校園中最幸福的畫面呢!
    前兩年因為職務關係,經常必須在假日來到學校,假日中的校園雖然少了孩子們喧譁的笑聲,卻也因此擁有另一種風光,許多爸媽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充實,報名參加了假日社團活動,在孩子們上課期間,這些爸媽們就帶著小小孩或自己一人,靜靜坐在重陽橋閱讀區,悠閒自在的翻閱著架上圖書,也許我的假日工作忙碌,必須不斷在校園中走動,但每每看到這樣的景象,我的心情總是不自覺的平靜下來,彷彿我也跟著他們進入了閱讀的幸福!
    根據研究顯示:閱讀是所有認知行為中最能促進專注力的,它也是一切學習和理解力的基本前提,但很可惜的是只有25%的家長會為孩子閱讀,更有許多現代家長是將3C產品丟給孩子,讓孩子沉浸在電子遊戲中而舞法自拔,這樣的家庭又如何要求孩子專注學習、成績進步呢?建議您不妨從現在開始,找個時間,和孩子一起坐下來閱讀,在家裡的客廳、在戶外的草地、在睡覺前、在吃飯後,找一本書,即使您和孩子各據一方,但閱讀的幸福會緊緊將你們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