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新愛的教育(304導師林美岐)

《中秋~是團圓更是分享》 一大早,還在一手啃著飯糰,一手拿水果刀切柚子皮,幾個早到的小乖乖圍著,熱心說要幫忙剪柚子皮做清潔劑,忽然~有人進門開口:「老師,這是媽媽要祝您中秋快樂的⋯」、「老師!我爸爸從日本帶回來,媽媽說要我拿來給您!」、 「老師~ㄋㄜ~給您,中秋節快樂,我媽媽昨天去基隆買的餅!」。 哇!哇!哇!好久沒當導師帶著學生過節,學生們陸陸續續到校提進來的禮盒,一度讓我以為人在台大醫院門診室(誤),連忙說「謝謝」收下後,心裡盤算著:家長的心意,就用綜合課來進行感恩分享品嚐大會吧! 首先,自願幫忙的小乖乖們七手八腳的幫忙將禮盒開封、切盤,然後我隆重介紹今天提供分享的同學,請大家一起謝謝這些家長的心意;提醒全班: 「 開學至今有多少人愛著我們,大方的與我們分享,我們是多幸福的一群。」接著還提醒不要忘記謝謝辛苦教導我們的科任老師,話才一說完,貼心的他們爭先恐後舉手志願的去分送鳳梨酥!最後,拿起桌上的月餅,請大家閉上眼細細一口一口慢慢品嚐著,在品嚐美食同時,拿出大家已準備多日的小時候照片與同學分享!「各位同學,好不好吃?」「老師~好好吃喔!!」是啊!當然好吃!希望~多年後的你們都會記得這一年,我們一起分享的「甜甜的」「美味的」中秋。 《享受吧!25個人的晨光時間~預備,跑!》 返校日,花了快一節課時間跟孩子分享了兩件事,一個是關於升上三年級應該開始學習的事:自律-也就是自動自發最好自己該做的事,另一個是做一件事時重要的步驟:觀察、思考、計畫、行動、反思和感恩。隔天一早開學日,故意在教室黑板不寫任何聯絡簿事項,教室前半空間保持燈關黑暗,窗戶、電扇更是不開,至於我則悠閒坐在後面教師辦公桌喝著咖啡、看書,只留黑板上大大的三個問題: 「1.請先觀察教室周圍有哪些事情是你可以幫上忙的?」 「2.思考哪些是你該自律(自動自發)做的?再想想行動的步驟和方法?」 「3.晨光時間一定只能待在教室裡面嗎?除了抄聯絡簿還有什麼美好的事可以做?」 一開始,有兩三個學生進來了,因為還生疏便安靜地默默找到座位坐著發呆,接著更多學生進來了,也一樣坐下後張眼四望,有偷瞄到某些孩子們開始用墊板搧風。我立刻捉緊時機,開口說: 「還記得老師昨天說的六步驟嗎?請看看黑板上的問題,好好觀察、思考。」結果開始有些聰穎的學生開始找尋作業區和打開電扇窗戶,拿出抹布擦桌子,我趁勝追擊稱讚那些已經開始行動的孩子,並再提醒一些還疏漏的部分,不久大家彷彿開竅般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回想多年前剛帶班時,每天拖著膽戰心驚隨時備戰的心情。七點多進教室,就開始對學生大聲「逼、嗶、逼」。「功課交了沒?」「窗戶為什麼不開?」「聯絡簿趕快抄啊!」經歷了行政歷練和八年的帶班經驗,現在想想: 「一大早,老師、孩子們其實在這麼早的一段時光裡都還沒開機呢! 」如果可以,大人自己應該也會想要在這時光好好讓身心靈準備好,迎接接下來的課程吧! (這對在要這麼早到校的台灣上學規定裡尤其重要。) 於是當今年卸下行政工作再回任導師時,便不斷提醒自己放慢步調,不用急著「鞭策學習」。如果學習的心是被動的,那只是徒增怨氣和反效果,倒不如用這非學習節數的晨間時光,帶孩子好好享受這40分鐘的美好! 學校早上的操場草皮其實很綠,校園的溫度很舒服,散步聊天也好,跑步也好,跳繩也好,先約同學去操場放放電吧!如果每天晨光有一件自己開心的事可做,說不一定可以讓孩子期待每天進教室,還可以在第一節上課前讓學生先活絡尚未開機的腦細胞啊!這「福利」開放不久後,看見大家都是開心地進到教室跟我說早安,然後用自己喜歡的速度抄好聯絡簿、交好作業,再利用剩下的時間帶著水壺,邀著新交的同學到操場放電運動!當然您也許會擔心孩子會不會玩到忘記回教室或推擠受傷,說也奇怪,或許是之前的引導、思考,大家彼此間都能互相提醒,在老師規定的時間裡回到教室。也許都知道只有懂得自律才能擁有這份信任的自由吧!也正因為這段美好的時光,跟孩子討論後,我們決定把教室布告欄區放進一個大操場,然後把每個開心的自己貼在跑道上,於是--各種大的人、小的人、甚至「類」恐龍人就出現了!

正向語言的魔力(諮商心理師~張郁君)

常常在跟老師們或家長諮詢時,當討論孩子的問題行為無法調整或改變時,老師及家長們總是那麼苦口婆心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卻一直讓我們傷腦筋,好像什麼都沒有聽進去,講也講不聽真得是令人十分生氣。其實,在華人文化的成長背景中,大多數的人也都是這樣被養大的,並不覺得大人的「嘮叨」、「碎念」,甚至是「責備打罵」有什麼樣的問題,也認為這些就是理所當然的過程。 傳統的管教方式並非不好,只是回頭想想這樣的方式對自我價值的影響會是如何呢?大多數在傳統管教方式下長大的成人,因為過去沒有獲得父母或重要他人師長的正向肯定,只是一昧地接收到自己哪裡做不好,哪裡又需要改進,沒有一個地方是值得被肯定,無形中也在內心否定自己,慢慢形成了「自卑」的小我,這樣自卑的小我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跟他人的關係。 不管過去有沒有人曾經正向肯定或鼓勵你,現在你可以重新開始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練習看到自己做過的努力給自己鼓勵,進而能夠發現身邊他人得有點,也接納每個人都有好跟不好的那一面,不去評價結果好壞,只去欣賞肯定過程中每個人都貢獻及願意付出的那份心意,慢慢地內在就會開始出現正向循環,而自卑的小我也會慢慢轉化成自信的真我。

柬單愛(盧俊文社工師)

約莫十多年前,去了趟柬埔寨擔任國際志工。飛機降落前,從10000公尺的高空往下看,一片紅黃交雜的大地,以經濟的光譜來講,明顯算不上富庶。 我們帶著大包小包來自台灣民間的文具及衣物,走遍當地的村落、學校、集會所,把物資一樣一樣地交在瘦弱的小手中,內心的優越感也隨著發放出去的恩惠不斷膨脹著。夥伴們收成著一聲聲感謝及一次次微笑,彷彿自己是地球上最有愛的農夫。 某天傍晚,我們到了在一間育幼院,準備在這裡陪孩子玩,並在此下榻。 令人意外的,這裡的孩子們並沒有展現出預期中忸怩不安的態度,反而一個個咧著嘴巴,拉著我們打球和玩沙。他們有的玩具不多,所以教了我們當地孩童的遊戲,也帶著我們用柬埔寨語認識他們的世界。 夜幕降臨後的節目更加精采,院長打開了收音機,音樂聲中傳出我們聽不懂的歌謠,孩子們又唱又跳,伴著星空和蟲鳴,儼然是場最天然卻也最隆重的嘉年華。這樣的熱情是難以抵擋的,夥伴們把鞋子脫了,跟著孩子圍著唯一一盞燈光,開心地舞動起來。那晚,我們體會到了最純粹的愉悅。 套句網路上的老梗,那個晚上孩子們的舉動,讓夥伴們都驚呆了。 我們時常以為,要自己夠富足,才能夠有本錢分享。於是我們捧著白米和鉛筆,自以為是地分享著所謂的愛與快樂。但在那間育幼院裡,我們赫然發現自己才是被分享和被給予的人: 語言不通,孩子們用圖畫來表達愛;沒有足夠的玩具,他們用歌舞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喜悅。
我們頓時發現,最珍貴的愛與分享,不一定是物質上的給予, 它可能是一句最貼切的關心; 它可能是一個最溫暖的微笑; 它可能是一段最熱情的樂舞; 它也可能是一場最彌足可貴的相遇。 我們自以為給予了很多,最後反而從這塊土地上,獲得了更多。 回想起來,真不得不為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感到汗顏。 離境的飛機上,紅黃交雜的大地顯得格外可愛。 這裡的物質生活並不豐碩,但卻保留了人類最珍貴的特質, 而我,也在這裡認識到:「分享,往往來自於愛,而愛,也來自於最平凡無奇的分享當中。」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尊重從自己開始

張郁君心理師 尊重從自己開始 在社會新聞中常常會看到很多的衝突都來自於雙方在互動過程中感覺到不被尊重而引起內在不舒服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互看不順眼、或者是無意中的動作或言語被他人誤解,最終都認為自己受到委屈或傷害,為了保護或捍衛自己而有了後續許許多多的攻擊跟防衛。 在學校教育環境中,不管是老師對學生、家長對老師、學生對家長,只要有人覺得不被重視、講話沒有被聽見,就覺得自己好像不被尊重,特別是家長跟老師相較於學生,擁有較高的認知程度及社會位階,再加上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尊師重道、孝順父母等等,那個被尊重的需求就顯得更加重要,即便現今的社會環境已經不在像過去,但一些傳統價值觀多多少少還是深植於我們心中,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覺察到。 需要被尊重並沒有錯,不只是老師跟家長,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因為孩子如果能夠從老師跟家長的身上感受到被尊重,也才能夠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這是一個互相的過程。那什麼是尊重呢?回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我們被尊重到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當別人能夠聽到我們說話,能夠了解我們為什麼這樣想、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被尊重的感覺。 因此,從現在開始練習尊重自己,試著先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做,也才能夠進一步讓別人更了解我們,知道怎麼尊重我們。

角落的女孩

實習諮商心理師 王俞鈞 小紅(化名)是一位聰慧的中年級女孩,在班級中,小紅的人際關係並不好,總是悶悶不樂的低著頭,獨來獨往,沒有要好的朋友,下課時間也是在教室看書,鮮少和同學互動。小紅的成績表現向來優秀,但在某次小考後,老師發現她更改考卷答案,又堅持是老師改錯考卷,不願認錯,讓老師既生氣又擔心。在家裡,父母發現小紅出現偷竊物品的行為,讓家人十分訝異與傷心。老師和父母非常關心她,希望能藉由輔導,幫助大人更加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 幾次談話之後,我發現小紅上小學時,父母因故離婚,和爸爸從南部搬到北部上小學後,爸爸再娶,小紅有了新媽媽和新妹妹。平常,小紅的父母皆忙碌於工作,她常常孤單一人,要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又要幫媽媽照顧妹妹。媽媽有時非常嚴格,對她命令、斥責,小紅常因此感到孤單。在談到家庭時,也會說著說著就掉下眼淚,原來她覺得爸爸變成了別人的爸爸,妹妹才是父母疼愛的孩子,在這個”新”的家,好像沒有自己容身的位置,大家關心的焦點都放在妹妹身上,自己變得不重要。 當孩子在物質方面並不缺乏,卻仍出現偷竊行為時,我們必須了解其原因是否為心理因素所導致。偷竊的行為,有可能是孩子希望被注意的一種方式。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不被重視,所以就用偏差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種情形通常是發生在父母忙於工作、或只注意家中特定子女的家庭。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孩子偷竊行為背後是渴望被注意,那只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偷竊行為自然就會消失。 在了解小紅的狀況後,我和她的父母、導師共同合作,請父母了解孩子的偷竊行為並非惡意。面對家庭環境不斷改變,小紅必須適應新的學校、新的家人和新的教養方式,請父母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聊聊孩子的心情。在班上,也請導師協助,不要讓同學用”小偷”的標籤來看待她,多鼓勵小紅的正向行為,肯定她的優點,增強自信心。我也和小紅討論偷竊的行為,釐清原因,溫和的傾聽事件發生過程,鼓勵她面對事件的責任與勇氣。事件結束後,看到她臉上多了些許微笑,朋友也變得多了,著實為她開心。孩子的行為問題,需要大人的耐性理解,尊重孩子此時此刻的樣貌,包容、陪伴,相信只要有愛,便能化解成長過程中的重重難關。

1070403兒童節模範生頒獎

https://photos.google.com/share/AF1QipNfU9m5lRhzfjDEZie8pZugTVovKqtNJK6fgJcTb5FKBqOjSVKmMUCXpHQZDauA4

聖誕節慶祝活動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