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呢喃親職好文章

教養技巧面面觀
吳正雄校長
有一則在網路上流傳的小故事,一位小女孩手上握著兩顆紅蘋果,媽媽彎下腰溫柔的問:「可以給媽媽一個吃嗎?」小妹妹遲疑了一會兒後,在兩顆蘋果上各咬一口,喀、喀。看著被啃過的蘋果,媽媽的笑容瞬間凍僵,心受傷了,這是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嗎?就在此時,小妹妹伸出右手,甜甜地說:「媽咪,這顆比較好吃,給你。」

原來小女孩善良的心被誤解了,我們常常看到事情的表象,就依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判斷,沒有仔細觀察事件的原委,沒有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常常驟下結論,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原來在教養孩子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孩子。因為了解孩子比教養孩子重要,了解孩子每個時期所發展出來的能力,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了解孩子與我們長期相處的特別習性。了解孩子之後,進而找到最適合彼此個性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以孩子的角度與高度來做適性教養。

有一次,家中的小女孩依偎在媽媽身邊,嘴巴正在咀嚼美食,眼睛盯著卡通影片,一副樂在其中的享受模樣,唯一的問題是,穿裙子的她腳開開的,小褲褲都跑出來了,這時請她腳不要開開的,想不到小女孩回答說:「你也是一樣腳開開的」,這時我嚇了一跳,原來我犯了兩項教養的錯誤,一是沒有說明原委,二是沒有以身作則。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了解為什麼,知道到底他哪裡錯了,不然一味指謫他,只會增加親子衝突。當孩子了解錯誤的行為時,就要做適切的修正。另外在教養孩子時,一定要以身作則,否則會事倍功半,還可能讓孩子認知混淆,為什麼大人說不可以的事,自己卻在做,就好像老是叫孩子去看書,大人自己卻在看電視,如此孩子永遠都讀不好書。

我們常常會拿自己的孩子與他家的小孩做比較,或是拿哥哥姐姐的行為模式,套用在弟弟妹妹身上,甚至說出「哥哥以前都不會這樣」的比較言語。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發展條件,所以面對不同的孩子就要用不同的教養方法,即使孿生的兄弟姐妹也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獨特性,有適合他的教養方式,尊重孩子的屬性,不比較、不刺激,因勢利導發展孩子強項的教養方法,才是父母應該瞭解的課題。

教養方式,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我們聽到或學到的教養法,相信都是好的,但不一定都可以完全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畢竟個體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點不同,這些教養法不一定適合自己與孩子。我們只要掌握大原則、大方向,不打罵孩子,對孩子講道理是大原則,適當引導孩子是大方向。父母親以愛心耐心在生活中去摸索找尋,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妥善的方法,找到一條適切的道路,一路上有著各式各樣的風景,會有屬於孩子的人生亮點。

迴廊裡亞斯的獨白

家長會長林育瑩
走在自己用固執築起的長廊,踩著蹣跚的腳歩,一歩歩走在碎石子路上向前走去,我要走去哪?怎麼都只有我一個人?而回應我的,竟是我發出嘆息的回聲,昏暗的空廊伴隨著我的只有那又長又沈重的黑影,冷冷的跟在我後頭,不斷的抱怨起來。「哎哎~~我好累哦,可以別再漫無目的的往前走了嗎?被你拖著走,你離前方的光口愈來愈遠,而我就愈來愈長了,停一停好嗎?」影子說道。
我停下了腳歩,手摀著胸口,坐在冰冷的石頭上,聽到影子的說話,回頭注視鋪在碎石地的它,這時竟然感到一絲絲的溫暖,原來還有人陪著我,並且還和我說話…..,突然鼻頭感到一陣酸酸的,些許的淚水泛在目光中打轉,眨眨眼便落下來。影子問:「你在哭什麼呢?」我回它:「我感覺好孤單,請問你是我的朋友嗎?」
影子回答:「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心,當你感到寂寞的時候,我都會在你身後陪伴著你,但你身處在炙熱的陽光下時,我就會躲回你的心中,靜靜守候,其實我知道你現在看著我時,卻永遠不懂我的情緒,在你的眼中我依然是那黑沈的影;但亞斯~說真的,你不必為此感到氣惱,至少有我期盼著你能成長,希望你能有自信的去享受你的人生,迎接那些真正愛你的人,感受那份真實的愛,而我就會在你心中,永永遠遠的守護著你,支持著你,直到你忘了我~~。」
沈靜的黑夜,冗長的迴廊,身體冷不防的往後抽,我突然睜開眼睛,驚訝的回顧四週,發現自己躺在房間的床上,才了解剛剛那是個夢!但卻又如此深刻與清晰!
回過神來~~我清楚的知道,每天想努力的讓自己更變得更好,體會到擁有許多的關愛,這裡包括了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還有許多愛護我的同學們,一想到這裡,我的心底湧出一股暖暖甜甜的感覺,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我擁有滿滿的愛,是幸福的!
如此幸福的我,一定要開開心心的面對自己未來,面對一切未知的人、事、物,迎接閃閃發光的明天,加油!加油!我一定做得到的。
                        
 不生氣的教養藝術
                         
                                             專輔教師  楊金枝
    
「老師!今天我很棒喔,就是出門前沒有讓爸爸媽媽那麼生氣。」常遲到的小強興奮地和我說。早上很難叫醒的小強,讓爸媽傷透了腦筋,每天一早就要開始和小強戰鬥,小孩叫不起床,爸媽急著上班,家庭彷彿上演著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小強也曾表達希望能夠和爸媽和平相處,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惹爸媽生氣。
    筆者因為是輔導老師,常會和父母一起合作,共同討論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和爸媽會談時,會發現有些父母會指責對方太寵孩子,把孩子慣壞;也有人覺得自己一個人承擔了所有教養孩子的責任,另一伴只忙自己的事業,回家後還會責怪帶孩子的沒帶好。其實夫妻是養育孩子的生命共同體,教養孩子是兩人共同的責任,指責並不能解決問題,生氣也沒有辦法碰觸問題的核心,夫妻應好好溝通,合作討論出教養孩子的好方法,才能真正面對、處理問題,當孩子的問題處理好了,夫妻的關係一定也能越來越好。
    讓自己不生氣,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當情緒穩定,才能好好的運籌帷幄,面對孩子的挑戰。要如何讓自己不生氣呢?這裡有幾個方法提供給爸媽參考:
首先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心力照顧家人。要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每天給自己十分鐘,安靜下來,放音樂,讓自己放鬆,專注在自己的身上,感受當下的自己,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覺察自己今天覺得如何?特別是在親子衝突後,一定要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在氣什麼?」「我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些期待?」有時候生氣的原因可能和自己的童年缺憾、其他人的看法、或是公婆、配偶的要求有關,善待自己,好好的照顧一下自己,才能有心力與能量照顧別人。
    再來是照顧好自己的健康。身體健康,心情就會開朗,也能去應付生活的瑣事。記得平常要注意飲食、睡眠充足、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時能讓身體釋放腦內啡,會產生快樂正向的情緒。到大自然走走,開發自己的五官感受,五感的開發有助於心情轉換,調節紊亂的情緒。另外壓力管理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腹式呼吸,想像肚子是一個氣球,吸氣時將外面新鮮的空氣,吸到像氣球的肚子裡,吸滿氣時,停一下,然後慢慢將氣從嘴裡吐出來。很像古時候練功講的吐納,將氣吸入丹田再慢慢釋放,就能夠調息運氣。透過這樣的深層呼吸,十次下來能降低脈搏跳動的次數,舒緩生氣或緊張的情緒。
    把自己情緒調節好後,接下來就可以處理教養的問題了。爸爸媽媽是否常問孩子「功課寫完沒有?」「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被罵?」「考試考得怎樣?」等詢問的口氣來關心孩子,請盡量避免質問,每個人都有保護自我的防衛機制,孩子可能擔心責罵受罰,就開始逃避或針鋒相對,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嘗試開啟心理層面的分享。把孩子當成可以分享心事的朋友,就會很自然地聊起天來。我有個朋友,她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會習慣陪孩子聊天。晚上睡前一定會躺在孩子身邊傾聽心事,等孩子大了,交男女朋友,也是會聊交往的點滴,現在孩子開始工作了,也會聊工作的趣味與壓力,親子關係非常融洽。好的親子關係要從小開始培養的,花些時間陪陪孩子,可以和孩子交心。
    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你生什麼氣?千萬不要讓孩子以為自己不好,所以爸爸媽媽不喜歡我。孩子遭到貶抑,自我概念越來越低,會誤以為自己就是那麼差勁,這樣有可能連想改善的機會也不給自己。就事論事,清楚的表達「我訊息」,你可以對孩子說「昨天你忘記帶課本,爸媽提醒過你,老師也叮嚀過了,今天又忘了,媽媽很難過,因為你沒有重視我的關心和感受。」區分人與事件,適當的表達你的情緒。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生活中學到經驗,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有效能的父母能夠事先訂好行為規範,告訴孩子,如果選擇不遵守規則,會面臨到約定好的後果。讓孩子自己去覺察並選擇該怎麼做才對,讓孩子瞭解所有的行為後果其實是自己選擇的,幾次的因果練習後,孩子經驗到適當的生活規則,並類化到生活大大小小的事。如孩子吃飯太慢,父母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將碗筷收走,而不是邊催邊罵,結果拖了兩、三個小時。
    親子教養不生氣的最好方法是溝通,再溝通。父母親溫和而堅定地與孩子講理與溝通,本身做良好的人際歷程示範,從身教做起,耐性大過孩子,不用威權,恐嚇,利誘,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現代的父母不能再用以前自己被打罵的生命經驗去對待孩子,更不可以因為以前被粗暴對待,現在反而放任孩子不管。親愛的爸爸媽媽,你有多久沒有用關愛的眼神來看看孩子?你有多久沒有用力將孩子摟抱懷中,告訴他你愛他? 柯志恩博士曾說: 「我不是生個好孩子來養,而是生個孩子來讓我變得更好」。爸爸媽媽們,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不生氣,做好情緒管理,將會發現養育孩子是一趟學習、發現之旅!

113」~一秒不、一分想、三分道理
新北市三重區學校心理師 張志豪
       有一天小姪子手上拿著考卷一路咚咚跳跑來,我正納悶著什麼事情這麼開心,原來是炫耀自己考試考100,我瞄了裡面的題目,有幾題是這麼寫得:
)我們可以隨便丟垃圾。
)我不高興的時候,我可以隨便打同學。
)當你遇到有壞人做犯法的事情時,你可以怎麼做?
     1.110  2.104  3.119
       後來,當他開心享受著因為考滿分就可以玩平板的福利時,我問:「那當你朋友被隔壁班同學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他立刻說:「我會揍他!」然後又問他考試如果出這一題,會怎麼答呢?他說:「打電話叫警察跟爸爸媽媽講跟老師講。」,那為什麼不一樣阿?他說:「因為這樣才對阿(意指可以得到分數)。」我笑著說他腦袋中就好像自動安裝了雙系統--「正確答案」、「生活答案」,當下雖是有趣,也讓我有一些反省。
       這「正確答案」其實在生活中也常發生,就像是常跟孩子說「不可以賴床」、「超過九點就要睡覺!」、「不可以對爺爺奶奶沒禮貌。」、「不可以欺負弟弟、妹妹」。但生活上孩子的「生活答案」卻不見得跟「正確答案一樣」。
我後來又追問我小姪子:「那為什麼考試要考100分?」他說:「這樣身邊的大人才不會生氣。」我訝異的問「什麼意思?」他眼睛咕嚕咕嚕的轉了一下說:「考試如果考不好,身邊的大人都會不一樣,老師會兇,爸爸媽媽會生氣,還要叫我罰寫。」孩子說出來的「生活答案」,竟是如此睿智又諷刺。
這個例子反映了我們在教導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時,其實有時孩子只是為了迎合我們的期待,但不是真正的瞭解。一般孩子都有個特質,就是希望身邊照顧他的大人能夠開心。
我猜有些爸媽會反對說「哪有!他一天到晚跟我頂嘴,一天到晚惹我生氣….。」但這裡先請您想想,從小到大他有沒有曾經讓你開心過?曾經讓你覺得他很貼心?曾經有那一刻讓你覺得雖然辛苦,但他還是很可愛?需要你擁抱、需要你注意他?而且你會發現其實他有時候還是挺可愛的。
    因此,孩子有可愛的時候,但是也有讓人氣得牙癢癢的時候,其實這都是他在學習,而每當他做一件事情,就會觀察大人會有什麼反應。當他年紀小不聽話時,你往往只需要擺起臉孔,甚至說:「我數到三,你再不就試試看,1….2….。」他往往就會收斂許多。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只能從情緒上判斷到底該不該做,而不是練習從「思考」中去判斷自己該不該做,就變成我「做與不做,是要看爸媽的反應決定」。
       在小時候,我們直接表達「可不可以」其實只需要一秒,快速又有效,但曾幾何時,你發現你的孩子已經無法這樣對待了?這是因為隨著孩子成長,其實他需要練習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各位爸爸媽媽,你會不會希望你的同事或上司遇到麻煩的事情時,開會時可以冷靜好好講?會不會希望公司的規則是清楚的,而不是隨上司心情而變動?
  我猜一定會捨不得孩子變成這樣的人吧!我們都期待孩子可以進退得體,處事圓融,不衝動打架,那該怎麼做呢?我這裡建議您不妨開始練習113法則,這很簡單,就只是在我們常習慣對孩子說「不」時候,後面加上兩個新的步驟,就是先自己冷靜、再說道理:
一秒鐘說不:每當我們很習慣用一秒鐘說出「不」的當下,表示背後也有很多理由,但孩子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知道我們怎麼想。
一分鐘冷靜:請用一分鐘讓自己冷靜,想著說「不」的道理是什麼,不會只是你情緒上的不喜歡,背後勢必有你的擔心,或你覺得不妥的地方,請練習想一想該怎麼說,當你練習怎麼說,孩子就能夠擁有跟你一樣的思考方式。
三分鐘道理:最後,花三分鐘的時間跟孩子解釋道理,你會發現孩子會懂的。
   一開始,你會發現這法則最困難的、最具挑戰的往往不是和孩子溝通,最難的是會發現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不能做的道理」是什麼,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往往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而現在,你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扭轉對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再者進一步想想,這不也就是孩子困惑的地方與需要學習的地方嗎?
美好的是,還好孩子有我們,我們是大人,他們是小孩,我們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幫忙孩子習慣擁有「好思考」,當你習慣陪著他一同思考,或經過你的解釋讓他理解,在未來他遇到任何事情時,都願意花一點點時間去想怎麼回事,也就能夠阻斷他的衝動行為,孩子也能夠與他人有更多協調合作的可能,成為一個適當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的人。這將會是這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因此邀請您一同練習「113」法則「一秒不、一分想、三分理。」。
打造一個感動孩子內心的幸福市集                 
光寶講師趙凡誼
    一日中午,在朋友家開的餐廳,與講師夥伴共享動手烹調的體驗式午餐,雖已非第一次光顧品嚐,但在阿風老闆的熱情敘說與引導中,對於鍋物的健康調理,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與領會,對於從產地到餐桌以至備餐各環節的用心與關照,也起了共鳴的感動,吃起來就有情有意,也有感謝。
    不僅如此,對我來說,這鍋物還別具另番風味,是加油添醋也不可及的好滋味,那是什麼呢?是一種融合五感實作與創造的趣味,爐上的鑄鐵鍋是熱情的舞台、鍋中的菜蔬是主角、醬料是配角,爐火是催化的音效師兼燈光師,而我是執鏟的導演,主導菜蔬的選擇與分量、醬料的辛香甘醇,當小鏟在炙旺的鍋中拌炒時,便叫繽紛的主、配角們激揚出高潮迭起的對話,叱咤作響,同時間,散透出一股交相融合的蔬食香氣,叫眼耳鼻舌手五感齊發的就這麼趣味橫生的玩著、
變著,如孩童般享用著自創的家家酒,甚是幸福又滿足。今天的午餐,十足有感,自然是美味加倍。

烹調實驗的童年記憶
    食物,是喚醒記憶的味道,也是通往童年的小徑。今天,當我為鍋中選加食材與拌炒的瞬間,直通腦海的是以前為家人下廚煮食的畫面。
    從小,家裡賣菜,生意忙時,排行老大的我除了得幫忙賣菜、整理菜櫃子,假日總還要被叫喚或主動為午餐掌廚。老實說,出於主動與被動的意願僅各半,但只要是興之所至,或是身為長女的責任感油生時,煮菜這件事,便不再被我視為分擔家事或是苦差事,反倒當成是一個遊戲體驗或是廚房實驗來看待。珍貴的是我有絕對的豐富資源:家裡的菜攤,是取之不竭的寶庫;雜貨架上的乾貨與醬料,是製造變化的魔幻素材。更重要的一項資源是,我爸媽完全放手不干預、完全相信不下指導棋的態度,讓我能全然的發揮想像與創意,以實驗的精神,嘗試混搭不同的食材,播放動感音樂,和著排油煙機的伴奏,在鍋爐間煎炒煮燉歡騰,令我覺得趣味盎然,不管美味與否,每次一上菜,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讚賞,並以欣賞的眼光開心的享用我的「傑作」。下一次當我提出新的食材需求,而家裡未販售時,爸媽也樂於在西螺果菜批發市場另行採購回來供我使用,自然地推動我甘心樂意的繼續榮任假日主廚。這是爸媽的謀略嗎?我不知道,但我領會到的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比馬龍效應」,透過爸媽的正向肯定,使我樂於朝著他們的期待前進,並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好。我看見這樣的概念,其實也連動著一個孩子自我概念的形塑。

心中的幸福市集由美妙的感知擴展      
    心理學家丹尼爾‧史登曾提出,人的心中都實存著一個核心自我,也就是能自然受聲音、律動、光線……等原初感知力感動的自我,是孩子心智成長的組構發展核心,且影響日後人格特質的形成。對這觀點我深感認同,因為,原生家庭植基了我美好的感知與感動力,我也如此引領我女兒,讓她們在手創的事物上勇敢放手嘗試,給予完全的空間鼓勵她們在烹飪、在美勞手作上盡情發揮,這幾年下來,我發現,兩個女兒即使在課業成績上差強人意,也無所謂天賦可遺傳,卻也在美勞手工設計上或手作點心屢有別出心裁的驚喜之作,點燃了自我亮點,也培植了信心。
    提供豐富的資源,或許是培育孩子發展的利器之一,但,也可能是個迷思,我認為資源的多寡不必然是絕對的因素,從英國「客體關係」理論家溫尼考特的觀點來看,兒童具有賦予外在事物意義化的能力,以此滋長其創造力、文化與靈性的內在素質,但他認為,主宰的關鍵,卻是在父母與環境的營造層面,因家庭是孩子接觸學習的主要場域,照顧關係的情境才是孩子最早經驗世界的途徑,孩子會以此經驗的視框走向更廣的界域,擴展延伸。因此,資源多寡不重要,建議父母的是學習覺察、回應、了解與行動這四層面的建構,以興味的心,善用生活既有的素材,以五感體驗為節奏,營造感知、感動的家庭互動氛圍, 引領孩子順利建構正向的「自我核心」,友善的走向與「世界」的連結。

                         
                  每位孩子都是一位小菩薩
實習教師李涓綺
  還記得第一次與小帥見面時是在新編班資源班學生、家長及老師們相見歡的場合上。從那時候與小帥的接觸與談話中就發現小帥是個絕頂聰明的孩子,同時也相當期待開學後與小帥的相處。
  誰都沒能料想到,開學之後的情況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可能是因為新編班的關係,新的環境與人事物讓小帥一時之間無法彈性地做好心理準備與調適,以至於小帥漸漸開始出現情緒行為。從一開始因為情緒不穩定,不想上課而到各處室作客;與主任、老師玩起躲貓貓的遊戲;甚至到後來直接在班上爆發,此時的小帥儼然已經成為了學校鼎鼎有名的小魔王了!也就在已經接近無計可施的狀況之下,主任與老師們討論決定讓我以實習老師的名義進入班上,從旁協助老師並且作課堂間的觀察紀錄。
  在進入班上觀察小帥的這段時間,發現小帥其實是一個心思細膩且敏銳的小孩,同時,其實只要給予他明確的規範,他是有辦法遵守的。經過班導師、資源班老師、專輔老師、各位老師和家長不斷的協調討論下,慢慢地抓到了與小帥相處的步調。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天的體育課上樂樂棒球,小帥似乎很喜歡揮棒的感覺,整堂課參與度相當高,卻也在最後因為時間關係沒能將棒次打完,小帥覺得沒有輪到他而開始有些情緒反應,他告訴我他還想繼續玩棒球,於是他開始繞著日晷轉動,怎麼樣都不想回去上課。此時我跟小帥做了一個小約定,利用打賭的方式跟他說:如果你的腳碰到了地板,我們就回去上課,這個挑戰你接受嗎?小帥點頭表示同意並且樂於接受這項挑戰。就在他繞得稍微無力時果真腳落地了,小帥也遵守與我的小約定跟我一起回到班上,但到了中庭時,看到溜滑梯便又開始鬧起彆扭,吵著不想回教室上課。我給了小帥三次的機會,但他卻還是堅持想在中庭玩溜滑梯,嘴上說著那你自己在這玩,老師要回辦公室了!其實心裡想著得趕快回到資源班跟老師商量該怎麼辦。老師請我與他好好溝通,提醒他這禮拜表現得很好,再努力一點就能換到他喜歡的獎品了。就在帶著老師的話走回中庭的路上,從二樓往下看發現小帥正走在回班級的樓梯上,於是我決定偷偷躲在對面看看小帥是否真的要回班上上課,雖然技巧拙劣的我還是被他發現我在偷偷觀察他,但當下內心的感動卻是無可言喻的,因為看到了小帥明顯的進步!
  後來,在與曉萍老師分享這份喜悅的時候,曉萍老師說了讓我相當震撼的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位小菩薩,透過他們,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並且調整自己的步調,從中找尋能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方式。聽完曉萍老師的這一段話之後,明白身為老師的角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學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若將之視為魔王,則我們可能開始害怕去面對、解決,反之,若能將孩子視為是來鍛鍊我們心性的菩薩,我們則能擁有更正面的力量去面對並且接受挑戰!
  在此由衷的感謝小帥,若少了小帥,我也不可能在實習期間擁有如此多的收穫與正面的力量,相信這些都會成為自己未來豐富的資糧,讓我更懂得如何跟孩子共同教學相長。

母親像南瓜
五華志工大隊長陳月娥
參加輔導室舉辦美好關係課程中,老師請我們用一種蔬果來形容自己的媽媽時,我傻眼了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事,媽媽像什麼?哪一種蔬果最能代表媽媽的一生呢?哇!想到了「南瓜」。
    依稀記得小學約二年左右的年紀,住家的旁邊是鄰居們養豬的地方,夏天豬舍很熱,鄰居們會在
每年農曆立春過後將南瓜種子撒在豬舍的後面,到了七、八月時,南瓜的藤蔓就會覆蓋豬舍的上方形成
天然的遮蔭,這時整個豬舍上面開滿了一朵朵黃黃的南瓜花,黃綠相間很是漂亮,這時媽媽就會叫我
爬到豬舍上面摘一朵花蓋在另一朵花上,不久就會長出一顆顆大大扁扁的南瓜,在那物資缺乏年代南瓜也是我們主要的蔬菜之一。
    南瓜之所以能代表媽媽,我覺得南瓜生命力旺盛,種子灑下後就靠老天爺給飯吃,能否長大開花結果全憑物競天擇試著生存原理,在這過成中它是如何克服挫折與困難,又有誰了解它。在媽媽回憶訴說中,她小時候是當童養媳換了白銀二十元給自己父親當喪葬費,孤零零一個人負擔婆家的大小事,
等長大結婚後的三個月先生家族遠赴南洋再也沒回來過,留下年老公婆由他侍奉,從此承擔了雙性角色
--男性與女性角色,猶如南瓜是一株雌雄同體,也像東方不敗隨環境改變性別角色。她的個性更像南瓜的莖一樣有點圓又不像圓,像方形又不像方形,是有原則又處事圓融的人;也像南瓜的藤蔓的絨毛,偶爾也會螫人;做起事來更像藤蔓二十公分為一節,每節長一片葉子,長大到十到十二節會開雌花,
下節就開雄花,隔三朵雄花後會再開一朵雌花,井然有序又要求完美;母親堅忍的毅力也像南瓜的果實,
面對難關只要是對的她絕對堅持到底,最後結果就一顆顆收成的南瓜。
    參加課程後,對母親我才認真思考我與她的關係是怎樣的?她影響我什麼?記憶中我總是在母親限制中長大,而我又是開放性個又調皮,常惹得母親暴跳如雷,所以我倆常常是在衝突中渡過。但她做事一絲不苟與堅毅的個性深深影響我,只要認為是對的事我總是有耐性而且堅持,透過這次課程回顧後,我調整位置站在她的立場看待母親的一生,體會出她當年生活真是不易,也讓我覺得媽媽的內涵更像南瓜富含豐富的營養,而且是養生蔬果。
提供媽媽常煮的南瓜鹹稀飯
1.南瓜半顆去籽切塊。
2.紅蔥頭、蝦米少許爆香加上少許醬油炒均勻。
3.米洗好濾乾放進(1)炒均勻後加水煮到米半熟後,
 加入南瓜煮熟後,加入調味料,火關掉燜一下就完成。 (可放入胡椒粉)